“川上观澜”人文论坛第六讲简报 |
|
2013-07-07 儒学院 |
2013年06月28日上午9:30-11:30,“川上观澜”人文论坛第六讲在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(望江校区东二教312会议室)举行。此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汪舒旋主讲,主题是“儒家礼乐文化初探”。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彭华教授主持。来自四川大学古籍所的舒大刚老师、舒星老师和博士生、硕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(吴龙灿、钟雅琼、任利荣、马琛等)。 报告首先对目前礼乐文化的研究状况作了概述,提出在现代学科视角的制度史、民俗学、哲学、音乐学之外,重新以较为传统的经学眼光对儒家礼乐文献作梳理,以对既有的丰富研究作一点不同角度的补充。 在作简单学术综述后,报告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礼乐在三代的施行及其义理。主要以《周礼》《礼记》为基础,着重梳理监于二代、郁郁乎文哉的周代之国学、乡学的乐教、乐用内容。并强调这样的诗乐舞都是礼的一部分,礼乐刑政是一体的。并讨论了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文献所记载的时代性和所反映内容的可靠性等问题。 三礼文献经孔子改造,儒门传承,成熟于汉代。因此所用以讨论三代的礼乐文献,实际已经包含了孔子以至汉儒依据时代新充实改造的义理,报告据此讨论了孔子对礼乐文献的改造和义理发挥。并引《汉书?礼乐志》《隋书?音乐志》《宋史?乐志》《新唐书?礼乐志》略述礼乐义理的传承和由于音乐实践的演变而造成雅乐的衰落。 本报告属于主讲人正在进行的礼乐制度文献研究的初步讨论,因此还很不成熟,对于礼乐的起源、礼与仪、礼乐文献的范围等问题尚未有深入清晰的研究。因此报告人陈述后,大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,向报告人补充了《荀子》《礼经释例》《中古以来的仪注学》《西周用鼎制度研究》、清华简上博简、王国维论乐文章等相关文献,并就自己熟悉的礼乐史部分作了探讨。舒老师和彭老师还对报告人的研究思路、写作方法提出了建议,并谈及个人治学经验。 最后,彭华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和点评,结束了本次讨论。 |
来源:http://rxy.scu.edu.cn/jiaoliu/jiangzuo/1373210818190.html
评论